征文稿:改革開放,乘風破浪
1978年,當改革開放的種子在神舟土地上生根發芽時,1995年出生的我還未曾來到這個世界。切身體會改革開放的時間尚短,但作為出生在紅旗下,成長在春風里的90后,雖然無緣改革開放初期的轟轟烈烈,雖然經歷改革開放不過20余年,但毋庸置疑,我們一直參與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果實。1988年黨中央提出貫徹執行“菜籃子”工程,讓我出生就擁有了相對更好的物質生活,樸實的生活也算是溫飽無憂,不過小時候也不懂這些,也是等到長大后,才真正理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常掛在嘴邊的感謝“共產黨”感謝“鄧小平”。
兒時最深刻的記憶就是2000年,那時候全國上下依然還在濃重慶祝著香港澳門的回歸,以及跨入千禧年。五六歲的我啥也不懂,但那段時間舉國上下全民歡騰,父親新添置的彩色電視機更讓家中添一份喜慶,電視里的人跳,我也跟著一起跳,第一次有一種情緒在小小的身體里升騰,現在知道,那是融于骨血的民族自豪感。
到了2008年,改革開放30年,我適逢初中,大街小巷談論最多的就是北京奧運會,從場館建設布置到賽事聯合安排到開幕閉幕文藝匯演,祖國做到了“辦一屆歷史上最好的奧運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轉眼已是2018年,從過去的鐵皮火車到如今的動車高鐵,從貧窮落后到如今智能化家居、電子支付、網絡購物等等先進科技的普及,一部手機就能讓衣食住行無憂,這就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我母親現在也用起了微信,發起了朋友圈。她常用微信給我發的最頻繁的就是各種安全啊,養生啊之類的一些貼子,“什么時候吃什么”“什么不能跟什么一起吃”用她的話說就是:“以前我小時候什么吃的都沒有,品種少,吃的很是單調,現在不一樣了,吃的種類齊全,就應該講究營養搭配了”。事實也是如此,再也沒有比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更能說明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豐碩成果了。
作為一個90后,雖然沒有經歷過這40年的風云變幻,但從書本上,我了解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從此中國人民用奮斗開啟了歷史性創造性的40年;從大數據上,1978年至今的40年,中國的人均GDP從385元到60000元,中國的經濟總量擴大了225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每當看到這些深刻的記錄、這些閃耀的數據我就覺得分外驕傲。但這樣豪華的GDP數字的背后是我們全國老百姓這么多年不分白天,不分黑夜,勤勤懇懇付出換來的,這豪華的GDP是我們的血汗錢?,F在,我們黨和國家總在提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怎么轉變?我想這句話理解起來也非常簡單,它就是說讓咱們中國人以后都能輕松一點,我們能從產業鏈的低端上站起來,我們都能更多的用腦力,而不是用體力來賺錢。改革開放40年,這40年不就是我們萬千黨員干部,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用他們的辛勤換來的輝煌40年嗎?,F在輪到咱們這一代青年人上場了,中國經濟的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14億人民的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責任我們不抗誰來抗?如果我們8090后想向這個世界證明點什么,告訴他們,我們中國的年輕人很強。